青岛理工大学政府计划科研平台简介
发布时间: 2019-03-27 浏览次数:

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10月,工程中心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城市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预警监测技术、水环境水质及水动力学模拟技术和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工程中心现有人员78名,主要管理人员6名,中心技术团队人员60名,外聘专家12名。技术团队中,院士1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3名,教授27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0名,中级职称13名。

实验室拥有Trace DSQ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实验室拥有Trace DSQ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超声波破碎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荧光光谱仪、凝胶成像系统、体视显微镜、全自动发酵设备、20升在位灭菌磁力搅拌发酵罐、激光散射颗粒粒度分布分析仪、红外线热像仪、顶置式强力机械搅拌器、旋转蒸发仪、高压反应釜、水质、YSI多参数水质遥测仪、荧光叶绿素测定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荧光倒置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100余台,实验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

中心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市级科研科研项目60余项,资助经费3000多万元;参与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项;申请发明专利52项,授权发明专利38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85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82篇。

 

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11月,依托青岛理工大学和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及余热利用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先进技术和工艺为手段,以产业化应用为平台,在节能、环保和材料领域全方位开发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具有行业引导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国内外一流的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工程化研究平台,成为国内外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示范中心。

中心总建筑面积3280平方米,设备总值2800多万元,现已建成冶金节能、热力环境、过程控制和冶金排放监控四个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成果水平及其推广应用在该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中心现有人员45人,专职研究人员2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1人,形成一支队伍和研究方向稳定的工作团队。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不锈钢专家王一德教授。中心主任为德国洪堡学者、博士生导师仪垂杰教授。

中心已与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大学联盟;美国大学节能联盟、美国里海大学、罗格大学、英国南岸大学、澳大利亚阿得莱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在与济钢、莱钢、青钢和胜采等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工程研究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不断扩大。

中心围绕国家层面的工程研究任务以及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在冶金炉渣处理及排放控制、冶金炉渣余热高效回收利用和冶金炉渣资源化深度开发利用方面的工程研究和技术推广上取得了以下成绩:一,研究开发了节水环保型水冲渣处理技术工艺;新型冶金炉渣干法处理技术工艺;冲渣污水处理技术工艺。二,发展完善了高炉渣余热梯级利用和分质转换理论体系。研究开发了冶金炉渣余热流化换热与分质利用技术;高炉渣余热裂解生物质技术;高炉渣余热供暖技术。三,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以及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0余项。 高炉渣余热供暖技术2011年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

中心拟开展的工程研究:一是,冶金炉渣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利用炉渣余热制冷、高炉进风除湿、海水淡化;高炉冲渣的水蒸汽热及蒸馏水的回收。二是,冶金炉渣固废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冶金炉渣制取微晶玻璃、新型保温材料、工业陶瓷和混凝土高效添加剂。

 

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10月,立足国家和山东省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节能减排需求,依托钢铁和环保行业,以工业流体为对象,重点开展节能与污染控制的重大理论、创新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取得理论突破,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外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领域的科学前沿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为解决工程应用中的重大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和行业引领作用。。

目前重点实验室由41名固定成员及13名流动人员组成,固定成员包括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6名;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6名、访问学者5名、讲师5名以及国外科研人员4名。其中泰山学者4名、省部级人才计划3名,研究骨干平均年龄41.6岁,40岁以下的研究骨干占42.5%。青年研究骨干作为研究队伍的主力军,为实现实验室高级人才支持计划对接,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开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在积极争取到的中央和省市经费支持下,中心先后对重点实验室的改造,建设了半消声室、购置了机器人开发系统和LMS信息信号分析系统、摩擦实验仪器、污水处理设备等实验室的大件设备。

实验室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222项:纵向科研项目151项,横向项目71项。项目到账总经费4770.009万元:纵向经费3867.605万元,横向经费902.404万元。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大横向课题(2项),解决高温炉渣余热提取和回收再利用关键理论技术难题,首次研制出高炉渣粒化、余热分质利用等系统,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多项,转化经济效益累积达到5000多万元;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际合作(7项)、重大横向课题(5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新型高效污水处理成套技术及装备,实现了区域性污水资源循环利用,起到行业发展引领作用;依托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攻克流体润滑过程中热量功耗居高不下的理论技术难题,形成了润滑节能降耗系统理论和成套技术,实现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际合作(1项)、重大横向课题(3项)突破了困扰低频噪声测量和降噪控制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吸引多家企业如海尔、海信、山钢与实验室积极开展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还表现在实验室对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的贡献,诸如通过欧盟的“Erasmus program”项目,共同开展和谐水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研究。

 

 

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12月,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及海洋强国战略,立足海洋名城,借助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开展海洋长寿名混凝土材料于结构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强化中心对行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与咨询、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合作交流中心。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仪、压汞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拉曼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全信息声发射信号分析仪、万能试验机,中心与钢铁研究总院腐蚀研究所共建海洋腐蚀暴露试验场,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在青岛高新区共建土壤暴露试验场。

中心主编国家标准4部,参编国家标准2部,参编行业、地方标准13部,承担纵向课题149项、政策咨询项目3项、横向课题403项,授权发明专利139项,SCI检索论文232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国家友谊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2项。

 

山东省余热利用及节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余热利用及节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11月,实验室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和技术需求,特别是国家对清洁供热、环境污染问题、能源环境新材料的迫切需求,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精炼和调整,重点强化了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环境污染及资源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环境新型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

实验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高起点、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思路。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途径,汇集了一批具有海内外丰富研究经历的专家教授、博士(后)及青年教师骨干,专业涵盖机械、控制和能源等领域。现有专职教授19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高级工程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45人,同时还有大批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专业布局优化、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过硬的研究梯队。

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遵循中心研究方向与目标,加强了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实验室各项制度和管理条例,整合相关学科的精华力量,实行实验室公共设备、技术平台的共享,实行课题负责人制,以课题组为基础的运行机制。设立开放课题、主任基金等,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与实验室开展合作与学术交流。

目前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大部分已经加入山东省或青岛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了设备利用效率。设备和实验平台对本科生开放,承担一定的本科教学实验任务。此外实验室还接受社会各界来实验室参观、考查和进行培训,积极参加青岛市举行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实验室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为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内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山东省绿色建筑数字化建造技术工程实验室

山东省绿色建筑数字化建造技术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189月,实验室从新型智慧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与灾害防控,新型智慧城市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行业信息平台,新型智慧城市绿色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等三个主要方向开展研发工作。

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92人,其中高级职称75人,研发力量雄厚。近三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相关科研项目22项,主持、参与一网四系统(智慧人防)等重大产业化课题16项;发表论文365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并主编、参编了6项国家、地方标准;共获得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在内的科技奖励13项。

实验室目前拥有各类主要研发设备、试验仪器等共72台(套),设备原值达6076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硬软件主要包括:FINEREPORT、大型结构实验加载系统、高精度动态疲劳试验机、分布式光纤解调系统、纳米压痕仪INANO、四通道动态加载系统、压剪试验机、地震模拟仿真系统、隧道超前预报系统、高分辨率仿真系统、电子扫描成像系统、扫描探针显微镜、多通道数据采集、大型基础设施及建筑BIM综合套包、基于振动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数控六轴伺服移动建造系统、数控六轴工业创新平台、粉末燃烧型3D打印机、粉末和树脂3D打印机、快速成型机、激光速成型设备、实景还原系统BENTLEY等。

 

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11月,中心下设城市公共安全战略、重大事故预防与控制、智慧工业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等四个研究室,主要从事城市公共安全、生产领域、生命线系统、大型工程和环境生态等领域的风险辨识与分析、风险评估与管理以及事故灾难预防与控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中心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海外泰山学者1人,教授12人,特聘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高工15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导热系数仪、烟气分析仪、高真空溅射镀膜系统、研究级万能透反射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高精度便携式相对湿度/温度校准仪等。

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97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0余项,组织实施了国家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和城市公共安全战略研究,主持了编制了青岛市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公共安全领域)、青岛市十二五时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综合防灾与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等多个专项预案,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0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山东省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12月,由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社会需求,主要开展微纳增材制造、复合材料3D打印、基于3D打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3D打印云服务平台、基于增材制造修复与再制造、陶瓷3D打印、面向建筑和土木工程行业的3D打印等方向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中心拥有先进和完善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主要的设备包括:美国等进口工业级3D打印设备6台、国产工业级3D打印设备12台、桌面级3D打印设备40台,自主研发的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机3台,多材料3D打印机1台,复合材料3D打印机1台,复合微纳米压印光刻机2台;以及逆向反求设备、激光内雕机、真空注型机、扫描电镜、3D体式显微镜等相关配套和测试表征设备等。实验室面积9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

中心现有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9人,讲师、助研28人。组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协作攻关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研究方向持续稳定的研究梯队。

5年来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和省市级项目31项;出版英文学术著作6部,发表高水平学术SCI/EI论文72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28项,申请发明专利37项;获得软件著作版权4项,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省部级奖3项;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瑞典等国际学术交流15次;制定增材制造国家标准3项。

中心在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多材料主动混合3D打印、结构电子3D打印方面拥有三项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已经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研制了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机、复合材料3D打印机、功能梯度材料3D打印机和结构电子3D,它们主要应用在:3D打印电子、透明电极、柔性电子、可拉伸电子、纸基电子、光电子产品、OLED、组织工程、生物医疗、可穿戴设备、太阳能电池、物联网传感器、微光学、微模具、先进材料、微结构、柔性电路板等领域。

 

山东省激光绿色高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激光绿色高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10月,中心针对高端激光制造技术及装备、激光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及装备、激光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及装备、高性能金属材料激光制备与深加工技术及装备开展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工作。

中心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42人,其中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人,高级职称21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激光精密微纳加工平台、激光切割/焊接/热处理/标刻平台,激光3D打印平台,激光修复与绿色再制造平台,激光加工系统,飞秒激光制作系统,激光清洗系统,粉末燃烧型3D打印机,激光快速成型设备,激光多功能加工机、激光补焊机、真空超紫外光刻/表面处理装置,扫描探针显微镜、红外热像仪、表面粗糙度测试仪等。

中心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山东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12月,中心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己任,针对节能环保装备、振动噪声控制、流体节能技术、过程控制及相关领域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了四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冶金节能减排、振动噪声控制、流体节能技术、工业过程控制及信息处理。

中心由15名固定成员及10名流动人员组成,固定成员包括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7名;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3名、访问学者2名、讲师4名及国外人员1名。研究骨干平均年龄41.6岁,40岁以下研究骨干占42.5%。青年骨干已作为研究队伍的主力军,为实现中心高级人才支持计划对接、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开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近三年,研究中心针对能源、环境及相关领域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工业余热余能利用、振动噪声控制、工业污染治理等研究领域及交叉学科,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等在内的课题50余项。

 

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12月,是山东省唯一从事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综合研究的开放机构,中心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主要研究力量,围绕我省乃至我国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及工程效应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多方位的联合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形成集理论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与培训、工程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程技术中心。

学术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占75%,中级职称6人占25%,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占50%,年龄大多在35-55岁。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有:车载式地质雷达、电子拉伸试验机、探地雷达系统、相似模型试验系统、砌体与岩土相似模型、静态电阻应变仪、压汞仪、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等。

中心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两个硕士学科学位授权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ISTP收录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6部,已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或国际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20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

 

山东省岩体损害防护与地表沉陷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岩体损害防护与地表沉陷控制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11月,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从事地下开挖损害鉴定、地表沉陷与工程效应研究和工程服务的机构。

中心组成了由院士挂帅,具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形成了很强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工程实践的集体团队优势。人才团队中,天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相似模型试验系统、砌体与岩土相似模型、车载式地质雷达、夏甸金矿尾矿坝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软基处理监测系统、电子拉伸试验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岩土力学微观光侧系统、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1000KN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非线性、大变形材料力学分析系统、Ansys软件、动态应变仪、岩土工程软件、MAPGISABAQUS、二维真实破裂过程分析软件等。

目前承担了一定数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其中完成的和在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课题15项及其他计划项目12项,50余项横向研究开发课题;已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获国家级专利16项;鉴定科技成果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ElISTP收录72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培养了博士5人,学术硕士69人,工程硕士20人;积极开展了工程技术培训和开放性服务工作,促进了新技术引进、转化应用及合作交流。


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12月,针对当前重大海洋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围绕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本理论、先进混凝土材料开发、新型混凝土结构体系和海洋环境混凝土监测、腐蚀与防护技术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大幅度提升科学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仪、压汞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拉曼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全信息声发射信号分析仪、万能试验机,中心与钢铁研究总院腐蚀研究所共建海洋腐蚀暴露试验场,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在青岛高新区共建土壤暴露试验场。

中心参编行业、地方标准5部,承担纵向课题21项、横向课题103项,SCI检索论文69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批山东省高校优秀团队,省部级奖励8项。

 

山东省高校能源与环境装备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能源与环境装备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73月,实验室主要依托我校能源动力与环境工程两个优势学科,依据学科发展方向,设立了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城市水环境优化与安全技术和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1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高炉渣粒化、干法流化换热、余热分质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在莱芜钢铁集团、青岛钢铁集团进行中试研究。该成果曾获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和2011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仅其中高炉渣冲渣水余热利用一项成功用于济钢新苑100万平方米小区供暖,每年节约供暖费用达2400余万元。实验室与海尔集团作为联合进行的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在国内首先研制出-80度的系列化低温冰箱,在海尔系列化低温冰箱和航天冰箱中得到成功应用。该项目已实现收入21.1亿元,利税5.6亿元,创汇4161万美元, 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城市水环境优化与安全技术:开展城市输配水系统水质保障与智能优化研究,提出优化运行控制技术方案,并在济南、青岛、马鞍山等城市进行了示范应用。该项目还开发了水样取样检测、处理工艺优化、应急组合技术,并在济南、青岛等地进行了实际应用,依托的水专项课题还通过示范区6个月的稳定运行后,通过了示范区第三方评估和验收,这为多水源复杂输配水系统的水质保障及安全维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3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对城市污水处理中所涉及的氮磷污染问题、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中的节能降耗等问题开展科技攻关,首次提出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倒置A2/O工艺及理论,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在国内外数百家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与改造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实验室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28人,同时还有大批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涵盖能源、环境、市政工程等,形成了专业布局优化、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过硬的研究队伍。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承担了山钢集团、青岛钢铁、中车集团、胜利油田等大型企业科研项目60余项,多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16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已有26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山东省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73月,目前在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生态修复与生物技术环境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尤其在水产养殖水系统水质净化、大气颗粒物生态效应及海洋石油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方面特色鲜明。

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31人,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2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先后在ESTAEChemospher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1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3项。其中,武周虎教授的论文南四湖及入出湖河流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江波博士的论文“Fabrication of Z-scheme Ag3PO4/MoS2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organic pollutant degradation,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6, 377: 99–108.”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八项,国家海洋局项目一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青岛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及其它省市级多项奖项。

学位授权点依托的实验室总面积达2110 平方米,近五年,通过不同平台以及学科建设经费,对实验硬件进行持续升级,使目前仪器水平大为提高,目前已拥有“ICP-MS”“HPLC-MS”“GC-MS”拉曼光谱微滴式数字PCR”等仪器设备,设备总值达2821.0万元。

 

山东省高校机械装备摩擦学与故障智能监测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机械装备摩擦学与故障智能监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73月,截止目前,实验室已形成5个主要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由教授15(博导9)、副教授14名、青年骨干4名和全职博士后3名共36人组成,其中包含国家杰青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山东省首席专家1名,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3名。

实验室有两个半消声室,大型仪器设备包括:动态数据采集仪、物理声发射系统、机械故障综合实验台;面接触油膜测量仪、荧光显微镜、高速摄像机、轴承测试系统(硬件)、粗糙度轮廓测量分析仪;故障诊断系统(硬件);数字化装配试验台;旋转流变仪;涂层附着力自动划痕仪、高速环块摩擦试验机、万能磨擦磨损试验机增、微控电液四球试验机、多功能摩擦磨损测试仪;磁力高斯计;电声测试仪、声学和振动数据采集系统。NI可编程多通道快速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目前实验室承担主要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4项,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海尔 S 超材料隔声特性快速设计项目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1项等多项省市级奖项。

 

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73月,中心针对激光精密微纳制造、高速高效磨削与精密加工数字化制造、绿色高效智能制造技术、高性能材料制备与深加工技术及装备开展研究工作。

中心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25人,其中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人,高级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激光加工系统、飞秒激光制作系统、激光清洗系统、粉末燃烧型3D打印机、激光快速成型设备、激光多功能加工机、激光补焊机、真空超紫外光刻/表面处理装置、扫描探针显微镜、红外热像仪、表面粗糙度测试仪,电路板刻制机、数字机器人模块化系统、电火花成型机、数据采集装置PXI套件、组合机床系统等。

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际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3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山东省高校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始建于2009年,前身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建成第一期,20112017年获批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资格。

实验室建设初期至十二五期间建成数字城市与虚拟设计、航空遥感图像采集与分析、城市环境品质检测与分析、空间形态与色彩分析、城市交通系统数据采集与优化等5个功能实验室,建成两通道立体环幕投影系统、ECOTECT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模拟分析系统、VRP-DigiCity 数字城市规划平台、TransCAD城市交通规划分析系统、3S实验平台、Lumion3D 建筑景观大师、Quest3D及空间彩绘软件系统等6个实验平台及数字城市数据库、景观图像数据库等2个数据库。实验室面积1200M2,设备总值逾890万元。至 十三五初期,实验室新增造型实验室模块、数字设计模块、智能建造模块,实验室面积扩大至1870平米,设备总值1980万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验室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教学实践及山东半岛突出海滨山地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特色、为区域城市建设研究及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及技术支撑的科学实验基地。中心涉及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艺术设计、交通工程、环境科学等6个硕士点,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艺术设计、土地资源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交通运输等11个本科专业,服务在校生4000余人,研究生360人,已毕业研究生48人,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规划设计骨干技术力量与高层管理人才。

近五年来,实验室科研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80余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32项、市级课题48项,总经费约387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期刊论文384篇,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国内奖60余项。实验室依托相关学科已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如德国不莱梅大学、日本工业大学、佐贺大学、大手前大学、冲绳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有过多层面学术交流与互访,开展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两项,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报告等交流20余人次。

 

山东省高校混凝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混凝土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73月,实验室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拓具有国际水平的前沿课题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内的重大课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取得理论和工程应用上的突破,将本实验室建成山东省最先进、最具影响力的混凝土技术研究机构。

拥有实验室面积3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近1800万元,实验室拥有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波谱仪、离子色谱仪、电子拉伸试验机、2000KN万能试验机、压汞仪、混凝土快速冻融系统、碳化试验系统、盐雾箱、潮汐循环箱等大中型实验设备。

主编国家标准2部、参编国家标准2部,参编行业、地方标准8部,承担纵向课题42项、横向课题51项,授权发明专利41项,SCI论文检索145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9项。

 

山东省高校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

山东省高校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3月,中心紧密结合国家建设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按照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目标要求,立足于我校哲学社会学科,整合建筑、环境等优势学科,力争建设成为省内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学科的产学研基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培养、文化推动作用。

目前中心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6人,形成了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即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城市精神与城市竞争力研究、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山东省高校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研究中心

山东省高校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3月,该中心立足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挥土木、经济、信息等学科优势,力争建设成为省内高水平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产学研基地,为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中心在智慧城市空间开发、智慧城市管理、城市空间演化、海绵城市、数字建筑、公共项目投融资、城市轨道交通和智慧城市供应链等方向的研究初步显现出优势和特色。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研究与咨询、智慧城市投融资研究与咨询、智慧城市供应链研究与咨询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大型仪器设备包括:虚拟现实专业工作站,三维虚拟显示系统,遥感数据处理系统,拓普康电子全站仪,复杂系统仿真软件,广联达BIM5D系统,施工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物流中心经营模拟系统,ERP软件,图形工作站等。

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1项、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8项。

 

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冶金有色行业领域)

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冶金有色行业领域)成立于20171月,中心针对冶金有色等行业领域内安全事故发生过程及机理、节能环保、粉尘及热害治理、事故灾害监测预警等开展研究工作。

中心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8人,占比60%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9人,占比60%以上;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荣誉1人、青岛市优秀教师荣誉1人、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青岛市黄岛区拔尖人才2人,青岛市黄岛区优秀青年人才2人,校级奖励和荣誉10余人。

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黄金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青岛市新型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新型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8月,实验室针对水污染控制与利用、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及预警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生态修复与保护、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向展开研究工作。

实验室现有人员49人,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3名,教授20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6名,讲师13名。

实验室拥有Trace DSQ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超声波破碎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荧光光谱仪、一体化式超滤给水处理系统、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实验系统、组合式造纸废水处理系统、给水处理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80余台,实验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

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市级科研科研项目50余项,资助经费2000多万元;申请发明专利40项,授权发明专利27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65篇。

 

青岛市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是青岛理工大学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支持的实验室,成立于20081月,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高工22人。实验室主要针对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及相关领域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实验室现有研发场地面积3930平米,已建成建筑节能、热力环境、过程控制、高温热泵、污水处理和振动噪声控制等专业实验系统,设备仪器总值20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有:1、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热工过程与装备技术研究;2、新能源应用及区域能源规划研究;3、噪声控制与流体薄膜润滑理论;4、城市水环境优化与污染控制。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实验室承担过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宝钢联合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及宝钢集团、山钢集团、胜利油田等多家企业委托的科技研发项目70余项,有40多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在国内钢铁企业、油田企业和汽车行业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部、教育厅及青岛市科技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科研成果转让15项,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6月,研究领域涉及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精密与高速加工工艺及装备、微纳及光电子器件制造、嵌入式共固化大阻尼复合材料仪表板研制、机械状态监测与机械结构动态特性分析。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63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名、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2名。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IMAGE121510(Brown and Sharpe)三坐标测量机、激光SPS450B激光快速成型机、粉末燃烧型及石膏粉末型3D打印机、S-3500N扫描电镜、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MRH-3数显式高速环块摩擦试验机、MRS-10W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四球摩擦试验机、NGY-2型纳米级膜厚测量仪、TC-25数控车床、MV-80立式加工中心、XKA7140数控铣床、FDM3000快速原型/快速模具(RPM/RT)设备等大型精密设备,拥有高档微机、图形工作站、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相应控制板卡、可编程控制器、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组态工控软件、机械设备故障检测诊断系统及控制软件等。

近年来,实验室主持项目共计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20项,以及横向课题等其他类项目2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5项。发表论文212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85余篇。

 

青岛市岩土力学与近海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岩土力学与近海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46月,针对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稳定、近海特殊土力学性质及应用、近海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加固技术、近海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治开展研究工作。

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人,具有博士学位39人,国际级教学名师1人,泰山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洪堡学者1人,香江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近五年承担973计划1项,国家部委项目及其他国际级科技计划3项,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2项,面上项目20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50余篇,科研成果分别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利58项;完成社会服务总额3000万。

 

青岛市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10月,以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城市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预警监测技术、水环境水质及水动力学模拟技术、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积极组织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已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挪威生命科技大学、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合作关系。

中心现有固定人员48名,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名,教授12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0名,讲师14名,现有研发场地面积2180 m2,实验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近三年,中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5项,获批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篇;授权各类专利25项;获得各级科研奖励6项。

中心与光大水务集团、青岛水务集团、济南水务集团、山东省环保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基地。近三年,中心成功转化科研成果18项,技术成果转让获得的直接收入206.3万元。

 

青岛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6月,中心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围绕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领域,设有生活垃圾分类与源头控制、固体废物填埋过程中二次污染物的产生与控制、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与工程化应用、农村废物资源化与工程化利用、危险废物鉴别、特性分析与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工程化利用、污染土壤修复等研究方向。

中心现有专职人员34人,高级技术职称23人,博士学位28人。

中心研发场地面积2700平方米,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ICP-MS)、固体废弃物毒性浸出设备(TCLP)、X射线衍射仪(XRD)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实验仪器原值约2000万元。

近五年来,申请国家专利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博士基金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青岛市科研课题30余项,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

中心坚持对外交流合作,与日本九州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教育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青岛市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环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等共同建设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累计合作课题10余项,已培养研究生50余人。

 

青岛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是20147月由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一个3D打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中心由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合创快速智造技术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共同创建。中心以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3D打印技术前沿和创新性的研究,3D打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及3D打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微纳尺度3D打印;(2)多材料多尺度3D打印;(33D打印云服务平台;(4)大面积增材纳米压印;(5)金属3D打印;(6)微纳增材制造工业化应用,以及开展其它3D打印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

中心拥有先进和完善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主要的设备包括:美国等进口工业级3D打印设备6台、国产工业级3D打印设备12台、桌面级3D打印设备40台,自主研发的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机3台,多材料3D打印机1台,复合材料3D打印机1台,复合微纳米压印光刻机2台;以及逆向反求设备、激光内雕机、真空注型机、扫描电镜、3D体式显微镜等相关配套和测试表征设备等。实验室面积9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

中心现有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9人,讲师、助研28人。组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协作攻关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研究方向持续稳定的研究梯队。

5年来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和省市级项目31项;出版英文学术著作6部,发表高水平学术SCI/EI论文72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28项,申请发明专利37项;获得软件著作版权4项,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省部级奖3项;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瑞典等国际学术交流15次;制定增材制造国家标准3项。

中心在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多材料主动混合3D打印、结构电子3D打印方面拥有三项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已经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研制了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机、复合材料3D打印机、功能梯度材料3D打印机和结构电子3D,它们主要应用在:3D打印电子、透明电极、柔性电子、可拉伸电子、纸基电子、光电子产品、OLED、组织工程、生物医疗、可穿戴设备、太阳能电池、物联网传感器、微光学、微模具、先进材料、微结构、柔性电路板等领域。

 

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11月,中心依托青岛理工大学,针对节能环保装备、交通与环境及相关领域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科研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具有行业引导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心目前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中心现已建成冶金节能、热力环境、过程控制和降噪减振四个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中心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成果水平及其推广应用在该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中心现有人员2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5人,形成一支队伍和研究方向稳定的工作团队。

中心立足青岛,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为地方发展服务,已与青岛钢铁股份、重汽集团青岛专用汽车厂、海尔集团等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青岛市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11月,总建筑面积3280平方米,设备总值2800多万元。中心现已建成冶金节能、热力环境、过程控制和冶金排放监控四个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

中心现有人员45人,专职研究人员2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1人,形成一支队伍和研究方向稳定的工作团队。

中心目标:建成国内外一流的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工程化研究平台,成为国内外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示范中心。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中心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成果水平及其推广应用在该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青岛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4月,主要从事采动损害及防护、软岩与地下工程、滑坡监测预警、隧道减振控爆、隧道仰拱病害机理及控制、盾构施工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中心人员现有教授、研究员2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2人,讲师、助研1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省级学术带头人8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留学回国人员10人。参加工作的还有硕士研究生36人,博士研究生8人,在站博士后3人,并聘请了16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和客座研究员。

中心拥有国际一流大型仪器设备109台,总价值超过5756余万元,包括X射线衍射仪、伺服系统、组合试验台、探地雷达系统、液压式压力试验机等高端专业软件与设备。

滑坡监测预警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相关专利12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SCI检索21篇;出版专著1部。技术与装备系统应用于全国13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中,已联合建成北京、山西和青岛三处滑坡卫星远程传输大数据接收处理和预警中心。

隧道减振控爆领域:获中国铁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3项。

隧道病害机理及控制领域:建立了包含3个层次7项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发表EI及核心以上学术论文论文9篇。

盾构施工技术领域:取得螺旋纠偏法、异步顶升法、平面摩擦式旋转移位法、静力挤入法、挤入式地下连续墙工法等17项发明专利(6项国际PCT发明专利)和5项工法发明。

 

青岛市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技术工程实验室

青岛市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技术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179月,实验室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治理、空天地无缝感知与智慧城市可视化、城市大数据资源开发与知识发现、智慧城市协同设计与时空仿真、智慧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工程技术转化等开展研究工作。

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52名,其中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4人,高级职称29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大型基础设施及建筑BIM综合套包、BIM5D软件、实景还原系统、建筑模型放样系统、空间信息获取系统、管线三维设计系统、直升机航拍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三维彩色打印机、交换机、数据通信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教学实验平台、电信增值业务实验平台、创新与实践模块数字比赛平台等。

目前,工程实验室在研相关国家级和省级项目7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5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0项。近三年,工程实验室共获得科技奖励3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为20项。

 

青岛市水生态大数据与智慧水利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青岛市水生态大数据与智慧水利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6月,中心针对数字流域水生态评价、水土资源化配置、河长综合服务台、水资源大数据、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开展研究工作。

中心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40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分布式光纤解调系统、高分辨率仿真系统、数据计算平台、多通道数据采集设备、YSI多参数水质遥测仪、智能多参数水质测定仪、水质快速毒性监测仪、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无人机、TRACE D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粉末燃烧型3D打印机、总有机碳分析仪等。

目前,工程中心在研相关国家级和省级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1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6项。近三年,中心共获得科技奖励4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为14项。

 

青岛市抗震防爆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抗震防爆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6月,中心设基础设施工程防灾减灾、预制装配式结构防爆及减隔震、结构振动控制及防爆三个研发方向,将跟踪国际前沿,选择公共设施结构防爆安全领域内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工程化开发。本工程研究中心将针对制约我国抗震防爆安全工程的关键问题,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协作攻关,依托所承担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基金与攻关计划等课题,以及正在主持的典型示范工程,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从而为抗震防爆安全工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致力于达到土木工程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抓住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先进成果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与创新,直接与国内生产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合作,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和技术转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去。

现拥有专职教师、专职博士后、兼职研究人员等40余人,实验室中心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HPB)、和单、双轴小型振动台。

近三年承担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6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产学研促进协会二等奖1项及省教育厅、行业协会奖等多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完成社会服务总额200余万元。

 

青岛市建材行业技术中心

青岛市建材行业技术中心成立于20031月,中心针对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发展需求,利用建筑垃圾、尾砂矿、工业废渣等,开发低能耗、生态化绿色建筑材料;开展固体废弃物全组分资源化利用;开发新型胶凝材料体系,发展保温、节能、绿色建筑材料。为改善建材利用模式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波谱仪、颚式破碎机、颗粒整形机、挤塑机、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2000KN万能试验机、压汞仪、混凝土快速冻融系统、碳化试验系统、潮汐循环等大中型实验设备。

实验室承担的课题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各一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及其他省市级项目,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青岛市建筑电气节能与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建筑电气节能与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9月,中心研究内容涉及自动控制技术、电气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同时与土木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等行业密切相关,将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与智能建筑相结合,提高建筑物设备高效节能及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有效地实现建筑节能。

中心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36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中心依托于行业优势和领域科技实力,拥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研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队伍,较完备的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包括:智能网络型电力系统试验台,电气控制及继电保护试验台,微机变压器保护教学实验系统,电气技术工艺实训装置,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实验设备,程控交换与光传输平台,电信增值业务平台,数据通信平台,电网实训机组,智能楼宇实训系统,变风量中央空调系统实验平台,微机变压器保护教学实验系统、逻辑分析仪,可编程控制器实验仪,光绘机等。

中心成立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完成社会服务总额900余万元。


青岛市激光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激光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于20197月获批成立,中心根据山东省的机械制造产业需求,在高端激光器及其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激光精密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激光再制造和激光装备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将在中心内部建成面向青岛市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网络,建成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的创新联盟,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省内一流的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化高地,为青岛市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心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33人,其中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激光精密微纳加工平台、激光切割/焊接/热处理/标刻平台,激光修复与绿色再制造平台,激光加工系统,飞秒激光制作系统,激光清洗系统,激光快速成型设备,激光多功能加工机、激光补焊机、真空超紫外光刻/表面处理装置,扫描探针显微镜、红外热像仪、表面粗糙度测试仪等。

中心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青岛重大海工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研发基地

重大海工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研发基地成立于201610月,该国际合作基地是以青岛理工大学校长领衔,下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来专门负责对外国际合作,并设立专职外事秘书处与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引进特别机构。

该国合基地主要合作领域包涵: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等领域。合作内容包括: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土木工程仿真中心及技术研发平台,创新优秀人才联合培训与培养,国际技术合作项目的联合立项申报等。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SHPB)SATiMO StarLabFar/near filed microwave chamber facility、小型振动台以及在建的动静态-可拆卸多功能试验伺服加载系统(在建)等。

该国合基地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51420105015),获批研究经费280万元;承担澳大利亚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DP140100547),获批研究经费90万元;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批研究经费50万元;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获批研究经费50万元。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该国合基地与国外先进高校和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主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5次,接访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专家学者近20人次,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合作探讨与学术交流,专家们做了10多场精彩深刻的学术报告。教师出国学术交流、访问学者达10余人次。

 

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于20131月,围绕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城市污泥及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及预警技术、城市水环境水质及水动力学模拟技术、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基地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

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BIOLOG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水质快速毒性检测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电聚焦系统、凝胶成像系统、体视显微镜、全自动发酵设备、20升在位灭菌磁力搅拌发酵罐、激光散射颗粒粒度分布分析仪、红外线热像仪、顶置式强力机械搅拌器、旋转蒸发仪等。

基地近5年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篇,完成社会服务总额50余万元,引进外国专家4人,完成国际交流活动30余次。

 

激光精密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合作基地

激光精密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合作基地成立于20189月,现有资源包括3个创新平台:激光精密微纳制造装备创新平台、激光精密微纳制造技术与工艺创新平台和装备摩擦与润滑创新平台,对于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产业上的新发展具有雄厚的基础。

本基地已经与日本宇都宫大学、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等国外10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已经签订了相互认定的研究生交流访学的培养计划。该基地与国外科研院所访学交流频繁已达57次,出国攻读国外合作机构的高级学位达7人,兼职聘任国外的教授和专家10人,共签订合作协议6项,合作完成论著写作30余篇,共同合作申请省部级项目10项,项目金额达到3000万元。

青岛理工大学与宇都宫大学已经建立激光制造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未来拟与浦项科技大学大学合作建立绿色激光制造装备研发机构;拟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合作建立微纳制造研究中心以及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建立摩擦与润滑创新研究平台

 

海陆基础设施工程安全与防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海陆基础设施工程安全与防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于20189月,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争取在5年内将基地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海陆基础设施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学术创新高地和产业引领阵地。重点在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结构抗爆抗冲击与防护、多功能材料与高性能防灾减灾结构体系、大跨及超高层建筑施工新技术、绿色建材及防护材料制备与施工评价等方面实现理论与技术突破,形成海陆基础设施工程安全防护成套技术体系,解决工程施工安全与长效防护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国家公共安全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保障,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基地现拥有专职教师、专职博士后、兼职研究人员等40余人的创新研究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主要集中在3045岁,年龄结构合理;在专业结合方面,基于多学科交叉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完整专业链,以开展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

大型仪器设备方面,西悉尼大学免费为我基地科研人员提供国家物理爆炸模拟系统(NFPBS)、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SHPB)  SATiMO StarLabFar/near filed microwave chamber facility、小型振动台以及在建的动静态-可拆卸多功能试验伺服加载系统(在建)等。同时借助青岛理工大在建地震模拟振动台与结构动力实验室,已建的结构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材料科学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与相关学科的优质平台资源,支撑基地成员合作攻关、开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近三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人才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截止到目前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115篇,EI收录16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

 

 


下一条:青岛理工大学政府计划科研平台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