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全市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和总体部署及《关于组织开展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第一批)申报的通知》要求,现组织我校开展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第一批)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领域及方向
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结合我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需求,重点支持以下领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1.集成电路。研究成熟及先进制程晶圆制造、2.5D及3D晶圆堆叠先进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究氧化镓、氮化镓、磷化铟、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以及电子特气、光刻胶、掩膜板等材料的制备技术;开展纳米压印、离子注入机、沉积设备、切割机、键合机、测量仪器等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研究车规级芯片、AI芯片、磁存储芯片、智能传感器芯片、功率芯片、光芯片、SoC芯片、高性能处理器、RISC-V芯片等通用或专用芯片的设计与制造;研究EDA软件、IP核、芯片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
2.新型显示。聚焦高画质液晶显示、激光显示、近眼显示技术升级,开展三色背光液晶显示模组及背光控制、AI自适应控光算法、场序色分离抑制、大功率高性能激光器、激光显示光学引擎、多芯片激光器光束调控、硅基OLED模组等关键技术研究;聚焦Mini/Micro LED显示技术发展,开展高效LED芯片、巨量转移、先进封装、显示系统集成及创新应用等技术及装备研究;聚焦显示类芯片前沿需求,开展系统架构设计、AI画质处理、OLED显示控制、高刷新率显示等研究;聚焦新型显示基本原理和基础材料,开展全息显示、光学膜片、波导镜片、显示玻璃、高效OLED发光材料、量子点显示等技术研究。
3.虚拟现实。研究扩展现实、感知交互、内容生产、网络与计算、压缩编码、安全可信、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研究数据资产可信流通、隐私计算等技术,研发虚拟现实控制芯片、传感器、声学模组、光学显示模组等关键器件,开发虚拟数字人、虚拟空间等软件平台;研制AR/VR终端、裸眼3D沉浸显示终端、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耳机、运动相机、超高清显示等智能终端产品。
4.高端软件。融合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关键技术,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开发和应用;研发面向智能家电、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通讯设备、专用机械、仪器仪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嵌入式与物联网软件;研发面向交通、教育、医疗、家居、海洋等行业软件,研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软件平台。
5.光电子。研究大功率纳秒、皮秒及飞秒超快激光、大功率中红外激光等关键技术;研究高灵敏传感核心部件和特种新型光纤传感器;开展精密激光加工、红外探测与成像、激光显示、数字全息、光学干涉测量等激光应用研究。
6.下一代通信。研究万物智联6G无线通信网络,研究空天地海网络融合、新型传输接入与组网、异构网络资源智能管控等理论及关键技术;突破边缘计算网络、通算存协同等关键技术,支撑卫星物联网、工业物联网、低空经济等应用。
(二)人工智能
1.具身机器人。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关键部组件和潜在应用场景,研究具身智能、动态平衡与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与交互、复杂环境感知与决策、关节与灵巧手等关键技术;研制具身智能机器人中的关节模组、自主导航系统、谐波减速器等产品,支撑面向制造业、民生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
2.生成式人工智能。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智能涌现、幻觉、情景学习、指令微调以及思维链等能力的内在机理;研究高质量训练数据集和指令数据集构建技术;研究高效大模型架构和跨模态统一架构与模型云边端协同推理机制,提高超长序列、多模态等场景下的大模型处理能力和效率;研发行业大模型、智能体等产品应用,赋能我市重点行业领域发展。
3.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探究智能算法的潜在安全与伦理风险,研究可信、公平、安全、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智能模型、算法的内在机理;开发智能算法攻击与防守、可信智能测试与验证技术,研发符合人类价值和伦理准则的自主智能系统安全与治理相关的技术、平台、规范与标准。
(三)智能家电
1.家电人工智能。面向智能家电和智能家居,研究感知、交互、决策、执行技术;研究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特征协同解耦关键技术,研究食材精准识别与腐败无损检测、烹饪全景视觉感知、能耗预测、饮食推荐、能效提升等智能感知技术;研究衣物的材质智能识别、洗涤、烘干、护理技术;研究家居场景算法、家电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开发新型智能家电、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新家电新型应用示范场景,构建人-家-生态的场景化智慧生活空间。
2.家电绿色与节能。聚焦绿色与节能先进技术,研究创新变频驱动算法、动态用能预测、柔性用能调控、绿色环保材料应用等技术;研究全频段能效动态寻优、个性化舒适调控及协同换热、双通道自学习控温及体征动态跟踪、变频制冷保鲜技术;研制新型传感器、新型换热器、高效风道系统、智能驱动控制器、新型电机和压缩机等核心部件;研制高能效空气、制冷等设备,构建“场景特征-系统能效-用户需求”三级协同体系。
(四)生命健康
1.创新药物
(1)基因和细胞治疗。研究基因编辑、核酸药物精准递送等关键技术,研发包括小核酸、mRNA、LncRNA等基因治疗产品,以及CAR-T、CAR-NK、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等细胞治疗产品,开展干细胞制备与存储。
(2)抗体及疫苗药物。围绕抗体、蛋白和疫苗药物开发、工程化制备等关键问题,研发双功能或多功能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激素类多肽药物、人造血因子和细胞因子等重组蛋白、抗体药物;研究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等技术,研发肿瘤疫苗、宠物疫苗、水产疫苗等。
(3)化学药物。开发偶联药物、蛋白降解药物、多肽药物、放射性核素药物、分子胶和变构调节剂药物等靶向药物,研发药物规模化制备连续化生产技术,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4)现代中药。针对心脑血管、消化、呼吸、自身免疫、妇儿等中医优势病种,开发中药创新药、经典名方、海洋中药、临床验方等产品,推进海洋中药材标准制定与组方设计。
2.生物制造。聚焦基因编辑、蛋白质结构重建及预测、DNA存储合成、酶定向改造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服务等平台技术,开展长序列核酸合成以及代谢途径设计、超高通量分析和筛选、自动化设备研发;开发化妆品原料、生物基化学品、高端酶制剂、功能食品及饲料添加剂、新型生物农药和兽药、生物燃料、替代蛋白等产品。
3.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
(1)海洋创新药。研究海洋活性物质发掘与评价、海洋药物规模化制备、海洋糖类药物分离提取等关键技术;开展海洋多寡糖、海洋活性肽、海洋天然产物的候选药物发现及成药性评价;开发抗肿瘤、抗乙肝病毒、抗慢阻肺、抗凝血、抗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等海洋创新药物。
(2)海洋生物制品。研究海洋医用生物制品制备、生物材料功能解析与结构修饰技术;开发高端的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特异性酶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海洋生物制品;研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发药用辅料级、创面敷料级、体内植入级的褐藻胶、壳聚糖、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研发止血、创伤修复、组织工程和药物缓控释等海洋生物医用材料。
4.医疗器械
(1)医学诊疗设备。开发医疗设备数字化技术、远程诊疗技术、关键核心部件和材料等,加速影像诊断设备、内窥镜检查设备、监护设备、功能检查设备等迭代升级和新产品研发;研究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研发手术机器人和高效能超声、电流、磁场、激光、介入等治疗装备;研究康复辅具个性化适配、运动动能评估、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技术;研发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设备等产品。
(2)体外诊断产品。研究体外诊断关键原料抗体制备、微纳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制凝血关键光学部件及流水线自动控制装备,提升分子诊断、POCT、免疫、生化、血液/体液和微生物等体外诊断产品性能品质。
(3)植介入产品及医用材料。研究多糖可降解栓塞微球、海藻酸盐水胶体制备关键技术;应用先进材料、3D打印等技术,提升植介入产品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加快心血管介入、骨科植入、口腔科植入、血液净化、眼科介入、止血材料、功能性敷料等高值医用耗材研制。
5.临床医学
(1)精准诊疗。集成类器官-PDX三维评价体系与单细胞测序技术,突破肿瘤生物治疗耐药机制,开发标准化生物制剂与新生抗原预测技术;联合临床资源与分子技术,研究肿瘤早筛、病原体溯源及多组学整合分析;研究遗传代谢病多组学诊断与线粒体疾病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出生缺陷全周期防控网络及儿童精准用药体系。
(2)转化医学。聚焦骨关节退行性变与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微创修复技术,开发智能康复机器人及运动影像评估系统;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气道重构机制与心肺共病发展,探索免疫治疗新策略及本地化精准防控方法;围绕阿尔茨海默病遗传-环境交互机制,构建早期诊断模型及脑功能网络干预技术。
(3)智能医疗。研究多模态医疗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技术,研发传染病预警模型、糖尿病智能诊疗系统等;开发基于AI的脑功能网络干预技术及精神疾病早期诊断工具、分子影像动态评估体系与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平台;融合AI与脑机接口技术,开发精神疾病生物标志物及认知康复设备。
(4)康复医学。融合运动动能评估与神经-机器接口技术,开发康复机器人交互控制算法;开发血脑屏障穿透型纳米载药系统,提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疗效;建立“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数字化体系。
(五)低空经济
1.低空制造。围绕无人机智能化、电动化、集群化、远程化等方向,研究高功重比航空电推进、总体设计与制造、自主飞行、先进材料、实仿融合试验等技术;研发专用载荷、飞控系统、动力系统、机载系统、航空轮胎、新型材料、元器件、模具及零部件;研制工业无人机、直升机、固定翼、复合翼、倾旋翼等无人机产品,培育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
2.低空基建。研究低空飞行临时起降、自动化机场、维修测试场设等物理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符合低空飞行所需的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和电磁环境等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
3.低空保障。研究低空飞行服务站关键技术;开展市域低空飞行航路航线研究;开展无人机与军民航融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低空飞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构建低空互联、保障、监管一体的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开展通感算一体、避障与航迹规划、目标识别、精准投放与高效调度等技术研究;开展低空多场景的智能化、无人化关键技术研究。
(六)现代海洋
1.海洋电子信息
(1)海洋探测感知。研究海洋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机理,研究声、光、磁、电、重、惯导、生化等海洋观探测技术,研发海洋新型传感器、海洋激光雷达等观探测设备、水下取样与作业装备等。
(2)海洋通信与导航。研究水下通信、多模融合通信、海洋感知跨介质即时通信、远洋作业实时通信、深远海5G通信、海上无线通信等海洋通信技术;研发水下定位导航技术、海底电缆等通用配套技术。
(3)海洋无人装备。研究海洋无人装备远程化、智能化、集群化技术,研发载人深潜器(HOV)及无人有缆潜水器(ROV)、无人自主潜水器(AUV)、水下滑翔机(AUG)、水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波浪滑翔器、无人艇、浮标/潜标、海上无人机等水下、水面、低空无人装备。
(4)海洋人工智能。研究海洋环境智能监测与灾害预警、海洋资源智能探测、海洋智能平台与数据基础设施等;研发海洋基础大模型和海洋生物医药、港口航运、海洋文旅等行业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深海开发等领域的应用。
2.深海开发
(1)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研究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方法,开发深海稀土、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及海底环境评估技术,研制大水深勘探机器人、深海高效智能勘探机器人、高性能集矿机等开采装备。
(2)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开展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的油藏基础理论研究,研发海洋油气勘探技术和开发装备,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深水钻井技术,研究深海冷泉界面碳循环过程监测、油气装备智慧安全技术;研究海洋能源开发岩土工程、能源开发智能测控技术。
(3)深海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深海生物等极端环境生物生命机制,研究深海生物基因破解新技术,挖掘极端环境生物种质资源、功能基因、活性天然产物等。
(4)海洋碳汇。研究海洋碳汇过程机制和碳负排放工程技术,研发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固碳增汇技术,研究海底碳封存技术,研制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装备。
3.智能港航
(1)智慧港口。研究港机设备轻量化设计制造、港口清洁用能等关键技术;研究港口结构安全与智能运维、油气储运设施安全、油气储运站场智能化建设、码头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研发港口干散货/件杂货自动化作业系统、港口智能装卸技术与装备、自动化码头大型设备智能控制系统。
(2)船港协同系统。研究数字航道、智能拖轮、航道实时监测预报、低能见度船舶通航、岸基船舶辅助靠离泊等技术;开展智能无人船、智能航运、智能船舶试验航线研究;研发船港协同系统。
4.海洋新材料与海水淡化
(1)海洋防污防腐。研究复层矿脂包覆防腐蚀、生物防腐、电化学防腐等防护技术,研制海洋防污防腐涂层材料。
(2)新型海洋材料。研究极端环境服役材料的失效机理,开发适配海洋工程及装备的防覆冰涂料、环保涂料、长寿命自清洁材料、极端环境金属材料、先进建筑材料等新型材料。
(3)海水淡化。开展海水淡化工艺设计、装备集成制造、工程设计等研究,发展低能耗(超)大型海水淡化集成技术和成套装备、功能膜材料。
5.现代海洋渔业
(1)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开展海水鱼类、海参、虾类等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基础研究,研究分子设计育种等海洋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海水养殖新种质,研究适养品种筛选、良种扩繁、饲料营养、病害监测防控等关键技术。
(2)深远海养殖设施与装备。研发自动投饲、网衣清洗、智能养殖管控、聚鱼收获、桁架类网箱、工程化围栏等装备,发展养殖工船、深水网箱等深远海养殖设施与装备。
(3)新型陆海联动养殖。开展智能化陆基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一体化陆海接力养殖技术体系,发展海洋牧场、海岸带池塘等增养殖模式。
(七)未来产业
1.太赫兹。围绕太赫兹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太赫兹源、探测器等核心器件以及光谱、成像、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制智能信号处理算法、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成像系统、通用测量仪器等产品。
2.量子信息。围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光学等方向,开展量子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量子领域关键元器件、材料和软硬件产品。
3.空天信息。开展航天电子系统、航天载荷、北斗智能终端、空天动力增材制造、大型航天器等核心器件及系统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研究多源融合导航算法,研制北斗地基/星基增强系统、高精度导航芯片与模块;研究遥感AI解译、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关键技术;开展空天信息在海洋遥感监测、城市应急管理、低空经济监管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
4.卫星互联网。研究卫星终端研发、高精度导航和卫星通信系统智能测试等技术,开展低轨卫星互联网在海洋、矿山、偏远地区及重点行业的应用技术研究。
二、申报条件
1.战略定位。实验室定位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聚焦,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清晰,面向学科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
2.依托单位。除数学、物理、地球科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外,市重点实验室须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依托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按牵头单位确定市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
3.人才队伍。实验室主任应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称,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须全职全时在实验室工作,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实验室全职研究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占比不低于40%。
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般应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13人,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1/3。
4.科研能力。依托单位研究团队近五年应承担过市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其中,高校、科研院所近三年内承担的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其他类别项目(包括横向课题)不少于10项,取得科研项目总经费平均500万元/年以上。企业近三年研发费用总额不少于2000万元,且研发经费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低于3%,近三年内承担的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其他类别项目(包括横向课题)不少于5项,取得科研项目总经费平均100万元/年以上。
5.科研条件。科研场地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物理空间相对集中;科研仪器设备原值原则上不少于1000万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领域方向科研场地面积、仪器设备原值可适当放宽条件),科研仪器设备与研究方向配套且满足研究需求。
三、申报程序
1.申报意向
请符合条件并意向申报的学院成立申报工作专班,请学院分管实验室的科研院长、具体负责填报的实验室联系人及重点实验室主任加入“2025市重点实验室重组”微信群(群二维码线下发给各学院)(具体申报进度和要求会在群中发布,请申报实验室尽快入群,密切关注群消息)
2.学院申请
符合实验室申报条件并意向申报的学院安排专门负责老师在线填报《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见申报系统)。申请负责人登录“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门户网站”(http://qdstc.qingdao.gov.cn)。选择“平台管理”模块,点击“申报指南”-“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第一批)申报”-“申报”-“确定”,查看填写说明,进行网上填报,填报完成后提交至主管部门(选择青岛理工大学)审查。(注:首次使用该平台须先注册账号,申请注册后,请及时联系科技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推荐使用火狐、360、谷歌浏览器登录,请勿使用IE浏览器)。请妥善保存登录名和密码,以便随时进入系统查看项目申报及任务书签订、项目管理等情况。
3.学校推荐。根据青岛市科技局通知要求,学校将组织专家并结合学校实验室发展统筹考虑,综合排序,形成推荐汇总表(附件2),上报市科技局。
四、有关要求
1.实验室须符合上述申报领域及方向,实验室名称要结合科研优势和特色,精准体现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避免过于宽泛。
2.已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及以上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原则上不再重复建设同研究方向的市重点实验室。
3.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依托单位最多不超过3个。多个单位共建的,以第一依托单位组建条件为主。同一实验室只能通过单个主管部门推荐,不得多头推荐,多个依托单位联合申报的实验室,由排序第一位依托单位的主管部门推荐。
4.提交的申报材料必须客观、真实,牵头学院须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材料将作为后续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的依据。
5.请意向申报的学院于2025年8月11日上午9点前完成在线材料填报。下载《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附含附件证明材料)、连同《2025年度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申报推荐汇总表》(加盖学院公章)(附件2),纸质版一式五份(证明材料一份即可)与电子版申报材料一同报送现代教育中心314东办公室(集中接收时间2025年8月11日)。申报材料按时提交的,方可视为完成申报;其余情况均视为未完成申报。
五、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1.校内咨询
联系人:张翠芳,联系电话:68052177
2.市科技局业务咨询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处85911332
青岛市科技服务中心88728795
3.市技术咨询
联系电话:0532-85912992
附件2: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第一批)申报推荐汇总表.doc
科技处
2025年2月28日